全球即时:报社老师的点拨让他“开了窍”彭永强:党报领我走上新闻路
扬州日报社1991年春节慰问信
“我原来是菜场的一名营业员,是《扬州日报》编辑、记者的指导,让我‘吃上了新闻饭’。”昨天上午,曾获扬州日报社2006年度优秀通讯员的彭永强说。
【资料图】
今年67岁的彭永强,刚参加工作时在跃进桥菜场卖菜,由于爱好写作,在《扬州市报》复刊后就积极投稿,后担任市物价局《市场价格报》的副主编。许凤仪、程鹤峻、丁曲……在彭永强心中,这些编辑、记者是他的新闻“引路人”,而扬州日报社对通讯员、特约记者的生活关心、业务培训,更让他体味到党报的温度。虽然已经退休,彭永强还在为深爱的《扬州日报》发挥余热。
当年的《特约记者证》
报社老师的点拨让他“开了窍”
“我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,原来写新闻纯属业余爱好,是《扬州日报》编辑、记者‘手把手’地传授,我才写得像个样子。”彭永强谦虚地说。
1975年,高中毕业一年的彭永强被分配到跃进桥菜场当营业员,蹬三轮车拉菜、摊位卖菜是他的日常。但积极向上、爱好写作的彭永强,一边勤奋工作,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创作,虽然后来担任菜场经理、市蔬菜公司团总支书记,但写作的爱好一直相随。
“《扬州市报》复刊后,我写了一篇《学雷锋小组为五保户包粽子》的稿件,送到报社办公室。”彭永强回忆,当时接待他的是许凤仪老师,许老师当即放下手上的事情,把他的稿件看了一遍,然后说:“写新闻就像烧豆腐,放点葱姜才有‘味’。”这篇稿件太平铺直叙了,要有出彩的地方。
许凤仪的指点,让彭永强“开了窍”,而记者丁曲的采访,更让彭永强长了见识。
从1977年开始,跃进桥菜场成立学雷锋小组,义务为33名孤寡老人送菜上门,包括彭永强在内的前后两任组长,先后被命名为省新长征突击手,小组也被命名为省新长征突击队,还受到团中央的表彰。
彭永强为此写了一篇通讯报道,编辑收到后,派丁曲进行深入采访,最后在1990年3月3日的《扬州日报·周末》,以《春风曲》为题大篇幅报道+评论+主图的方式发表。彭永强因此将其收藏起来,经常拿出来学习。
彭永强翻阅收藏的《扬州日报》10000期纪念特刊
生活关心、业务培训还登门给他拜年
一封春节慰问信、一张培训老照片、一本特约记者证,彭永强一直珍藏着,它们记录着扬州日报社对通讯员的生活关心与业务水平提升。
“《扬州日报》复刊后,开门办报,报社通联部每年都把通讯员召集起来,开展业务交流与培训,商谈来年的改版与栏目设置。”彭永强介绍,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培训,是程鹤峻老师带领他与另外4名通讯员到现场采访,以集体名义发表《菜场请商贩进门》的报道,且获得相关比赛三等奖,但程鹤峻老师把自己的姓名写在最后。
1991年元月,彭永强收到一封来自扬州日报社的春节慰问信,这封信被他珍藏起来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扬州日报社每年春节前都会向通讯员寄慰问信。最难忘的是,有一年正月,扬州日报社老总还带队到彭永强家中拜年,让他非常感动。
彭永强还珍藏着两本《特约记者证》。“那时的《特约记者证》一年发一次,有了这个证件,可以跨行业跨地区采访,这给我们通讯员的采访提供了极大方便。”彭永强说,无论是寄稿还是送稿,只要在信封上写上证件号码,《扬州日报》的编辑总会优先采用。
《扬州日报》对通讯员营造的良好环境,一步步引领彭永强等通讯员成熟起来。
从菜场营业员成长为行业报副主编
细心的读者会发现,近二十多年来,《扬州日报》上出现的有关物价的稿件,基本上都有彭永强的名字,这缘于他从一名菜场营业员调任扬州《市场价格报》工作。
“30多年前,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,是很骄傲的事,而我每年能发表上百篇;另外,我每个月拿的稿费有20多元,相当于一个学徒工的月工资,因此赢得社会的尊重。”彭永强介绍,上世纪90年代中期,市物价局准备办《市场价格报》,该局领导亲自到蔬菜公司商调他,后来,他从《市场价格报》编辑、记者成长为副主编。
为办好《市场价格报》,彭永强传承党报作风,经常深入企业、菜场、田间地头了解物价,不但在《市场价格报》上发表,还通过《扬州日报》的影响力来稳定物价与民心。为此,彭永强连续10年获得江苏省价格监测先进个人。
7年前,彭永强退休,但他依然关心关注物价,持续与《扬州日报》新一代记者合作,发表相关报道,他说:“做新闻已刻在我的基因里。”
在彭永强的影响下,彭永强的儿子高考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新闻专业,目前在人民网工作,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。彭永强表示,所有一切,都应感谢《扬州日报》,祝《扬州日报》越办越好。
通讯员 刘晓羽 记者 刘峰生 文/图